Saturday, March 30, 2013

台灣原住民族國際事務

(This is my own reflection upon Taiwanese indigenous international affair, written after an invitation to speak with two other colleagues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我估計這一篇現在和以後都會有讀者。歡迎。這裡有我當晚未說盡的話。

謝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邀請,讓我有機會在102年3月27日晚上以一個翻譯工作者的身分,分享台灣原住民族國際參與。這是自己蹲在人前,低頭用僅有的排灣族語和vuvu們說的話,希望我們三人的分享使人得益處。

另一次讓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經驗分享是2010年5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當時同樣拜工作之賜,發表文章分析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參與以及南島民族論壇(後稱南島民族國際會議),現場多數是研究或關心台灣原住民族的歐洲學者或工作者,之後也出版了。

然而,不論是第一次、第二次或未來第N次, 每一次都讓自己更清楚心裡不以國際事務為標榜的界線,同時卻沒能真正完全擱下它。

不標榜是因為自2001年隨原民會大專生國際交流計畫初訪夏威夷後,因緣際會留在國際事務裡頭數年,鎮日身在其中做它,想它,算計它,也被它算計。直到出國留學那段時間,一點都不過問,卻絲毫不遺憾,不是真的放棄了,而是發現竟然可以不標榜它而做,更盡興,也更自在。

沒能完全擱下是因為仍舊看見原住民族國際事務被窄化成單一種國際參與,尤其是和台灣魔咒聯合國牽扯掛勾的各種參與,不論是現場引言或會後報導國際事務座談會:青年師大交流分享都有這種傾向。這和聯合國是否值得參與絲毫無關,只是凸顯了連國際參與都不免被政治或國家染指的遺憾,其實是眼界不夠,也浪費了師大原無疆界辛苦製作的宣傳海報。

因為海報原來就是要呈現台灣原民族國際事務的核心價值:多元參與。

Sunday, March 24, 2013

我的公務出國報告們

( This is about the trips I made in different official capacities and the reports I wrote after return.)

左圖是去(101)年11月2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洲議會的照片。

當時,被派去參加歐盟支持台灣原住民政策研討會,代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分享目前台灣中央政府的原住民族專責機構及其政策發展。

派員的決定直到行前一、兩周才出來。為了順利完成任務,在離開台灣以前,趕緊加班,參考現任主任委員的著作、致詞稿、會裡各業務單位的業務報告、彙整簡報等等,寫出一份英文報告:"From to Have towards to Be: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Executive Yuan and Its Five Operating Principles",也請朋友幫忙編輯英文。

Sunday, March 17, 2013

台灣原住民 vs. Krant met Karakter

(This is about the eight stories I wrote for the student magazine of Chinese Studies of Leiden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故事一開始有一男一女,男孩想講中文,女孩想講荷蘭文,他們因此在陽光煦煦的萊頓相遇。練習了幾次,聊的很投緣,慢慢也就忘記最初學習語言的動機,英文成了兩人溝通、玩笑、彼此捉弄的唯一語言,他們的話題和眼光也從天氣、學習、政治、經濟、文化和別人漸漸落到你和我和我們身上。

當時,男孩是萊頓漢學院學報Krant met Karakter(中譯:有個性或人物的報紙)的總編輯,他對來自台灣山上的女孩很有興趣,認為比他讀過的其他故事有趣太多了,而且是他們在荷蘭學中文、中國或台灣都不知道,也很少接觸的民族,剛好女孩也愛說故事,於是他們就有了這個共識:女孩用中文寫台灣原住民的故事,然後由他編輯,登在學報裡。

可惜,男孩和女孩終究沒能一起完成這個共識。他們分開了。分開的日子裡,男孩已經不是學報總編輯,女孩則獨立完成故事,寫過一年又一年,總共寫了八篇。

Saturday, March 9, 2013

Crayenborgh Honors College and 'A Subaqueous Loner—Syaman Rapongan'

2010年寫過一篇關於達悟族海洋文學家Syaman Rapogang(夏曼·藍波安)的文章。

這一篇文章是用英文撰寫,先收錄在2010年Crayenborgh Honors College論文集,後刊登在台灣台北利氏學社的人籟月刊上,篇名叫做:"A Subaqueous Loner-Syaman Rapongan".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當時我仍就讀荷蘭萊登大學歷史所,經過一年學習後,被邀請上當年的Crayenborgh Honors College (Crayenborgh榮譽講座)。Crayenborgh歷史榮譽講座不對外開放,有興趣的學生無法透過申請或註冊參加,一如課堂名稱的含意,講座只開放給前一年度成績優秀的學生。講座每一年的主題都不同,同的是講師都是萊頓以外的專家、學者、作家或實業家。

上課前有咖啡早餐,中間有茶點小餅乾,課後拉到Gorte Bear酒吧享用輕食,每一週另有分配招待國外講師,和他們晚餐,上課地點更在一棟有名的十七世紀建築。

最後,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後,除了要寫一篇與海洋歷史有關的文學外,還有比學位畢業典禮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老教堂辦理的證書典禮。學生們西裝畢挺,洋裝或套裝齊出,教授們也都著教授袍出席,場子坐得很滿,很有榮譽感。

一切活生生地非常privileged,很符合萊頓大學菁英主義的特色。

Wednesday, March 6, 2013

For dear Yedda--

The girl is sitting alone
Many dreams in her eyes
In the mountains afar
Lives her dream, her grandpa
Perhaps, her grandma is making tea
Singing melodious indigenous song
Clearing the mist the girl goes back to history,
goes back to her tribes
There will be festival soon to welcome her,
Drums are beating, can you hear girl
Deep into your heart!
                                        
                   --Azizul Rasel (2013.02.25)

Paiwan Every Day 668: pai

pai, kinemnemanga tiamadju tu kemacu tua ljigim nua kakinan.   Free translation : Now, they decided to take their mother's sewing nee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