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Council of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以下簡稱CIP),計畫率五十餘名原住民區鄉鎮市長拜訪荷蘭、萊頓大學與海牙國家檔案館,為期五天四夜(2012年2月26日-3月2日)。
這個消息已於2月24日發佈在萊頓大學網站,標題是:"Inheemse bevolking Taiwan schenkt boeken aan universiteit"[台灣原住民贈書給學校],摘要表示為感謝萊頓歷史系對台灣原住民研究所做的貢獻,CIP代表團將贈175本書做為答禮。
消息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Scepter,荷治):說荷蘭東印度公司(以下簡稱VOC公司)治台38年;過去20年間,這段歷史都由Leonard Blussé和Natalie Everts在海牙國家檔案館裡一頁頁翻出來。他們爬梳的份份文獻對17世紀的台灣原住民族詳細記載,而台灣原住民族並無書寫過去的傳統。藉由研究文獻與發表文章,萊頓的學者把這段歷史還給了仍在台灣生活的原住民族後代。CIP代表團來訪的目的一為感謝萊頓的研究,二為查訪他們在荷蘭文獻裡的「根」。
我為這件事也忙了一陣子,開會討論書信與電話,所以對拜訪計畫的來龍去脈算了解。這篇消息沒有太令我跳腳髮指的東西,想起自己在會議中直白地問某漢學院教授:「你願意為了吸引注意力犧牲什麼?值得嗎?」他當時搖搖頭,對我笑笑,當然明白我的意思,我也當他開玩笑,過了就算。
不過,裡頭還是有可以批評的地方。比如說,萊頓真正做的是出版文獻,這點確實功不可沒;沒有親眼見識十七、八世紀荷蘭文獻,沒有親手需要處理那字裡行間意義的人實在不曉得天有多遠,歷史有多難。國家檔案館居然就在海牙中央車站旁邊,坐在檔案館一整天了,怎麼都摸不出個頭緒來,還真會沮喪到直想衝到隔壁,臥軌。
至於研究方面,檯面上利用萊頓教授與研究員出版的荷文史料寫台灣史地不少,但除了Blussé、Everts、Chiang、Chiu、正在努力的Pacidal和Palemeq (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氣候哩?)能算在萊頓大學之下(不管是什麼關係)爬梳荷蘭文獻、研究台灣原住民族外,其他人還真不一定與萊頓有啥關係啊。
而且,我在最近才寫完一篇整理研究十七世紀台灣史文獻的章節,發現市面上許多十七世紀台灣史不一定就是十七世紀台灣原住民史。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關注,世界史、歐洲擴張與荷蘭殖民、漢人移民、鄭氏家族、東亞海運...等等,就算行文中不得不帶到島上的原住民族,仔仔細細讀下去了,會發現這些原住民也不過就是眾多證明作者命題的案例之一而已,既可被取代,也不是重點。這樣怎麼算原住民史?文章中最不客氣的那句話最後還是被自己拿掉了。我說:「這種歷史充其量只解決作者不以台灣原住民為重點的研究命題,但我懷疑為什麼台灣原住民要關心這個問題。」
總之,研究成果是被捧風了。真正寫台灣原住民史的不多。
值得批評的還有漢學院表面說是很美的禮物,私底下說我們都有了耶,反正是新貨,也好吧。好像有點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感覺。這是秘密。另外,台灣原住民的人口數不止四十萬啦,查CIP網站就可以知道了。疑似沒做太多功課。
對我而言,跟原民會工作過,人又剛好在這裡,幫幫忙,也算在拚論文的時候調劑一下身心。他們這次行程緊的很,真正活動的時間只有四天,但來回卻要飛超過一天,我估計鄉鎮長們都還來不及調時差,就要回台灣了,很累吧?也或許根本就沒時差效應,也就不累了。
台灣原住民訪問荷蘭,希望是一場美麗的夢,醒了以後繼續唱歌跳舞喝酒,快樂地勤奮生活啦。
1 comment:
yedda 平安:
我瞭解妳的明白 原住民自己找歷史是很辛苦的
台灣人找自己歷史也是一樣辛苦
謝謝妳的記錄 我們4月中旬去了印尼雅加達
孫主委有提到你們的荷蘭行喔
孫主委在印尼也有認真的在談跟印尼國家檔案館的合作喔
他提到要爭取直接跟萊頓大學合作的原住民博士生公費培育計畫
政大目前已有跟萊頓大學簽有校級交換合作的約定
如果還沒有公費留在荷蘭 可以先回來考政大民族所博班
再交換去荷蘭寫論文
也許以後會有機會 論文加油喔!
來自另一個雅萍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