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6, 2013

紐西蘭的毛利語及大洋洲語

(This is about a lecture by Dr. Sharon Harvey from New Zealand.)

梅雨季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有朋自遠方來,她是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T)文化社會學院的副院長,研究歷史及應用語言學的Sharon Harvey博士。

Harvey博士受師大國際事務處學術合作組邀請,以交換教師的身分來台,向台灣學生介紹紐西蘭及AUT之餘,也以自己的語言專業提供兩場專題演講,一場講紐西蘭的外語發展,另一場和師大原住民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從政策面檢視在紐西蘭毛利語和太平洋島國語言發展。

我則是得再度感謝師大原民中心的翻譯邀請(特別是加了碼的費用啊!啦啦啦~),否則一定會在這種又陰又濕黏答答的天氣裡,選擇包裹在自己乾爽的舒適中,於是錯過了演講和才啟用的社科院豪華會議室。


Harvey博士非常客氣,也有學者的謹慎與責任感,一開始便強調自己既非語言政策研究專家,亦非毛利人(反而是英國後裔)的背景,不能替毛利人發言,將要分享的也是她個人的觀察心得,所以比起演講,她更期待和與會者交流,從互動中學習台灣現況。

演講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份談毛利語,第二部分談在紐西蘭的大洋洲語。談這兩部份以前,則簡扼鋪陳紐西蘭歷史(包括一千多年前的毛利人遷徙、18世紀以後的英國殖民、20世紀的毛利復興時期),當背景。

針對毛利族語,Harvey博士的資料主要取自"毛利語言委員會"(Maori Language Commission),在交叉比對族群比例、年份、使用人口等數據後,她發現語言的消逝只要數十年,比我們想像的都快,而且即使紐西蘭以雙文化(bi-cultural,毛利文化及外來文化)為立國精神,卻不以雙語(bi-lingual)為政策中心,導致19世紀中葉原有許多以毛利語為第一語言,能流利對談書寫的毛利族人,一進入20世紀便已成為需要祭出各種手法挽救的頻危語言。

家庭、社區及耆老共同經營的語言槽;學齡前、小學、中學、甚至直到大專學院的毛利語學習環境;或者毛利博士生都可以拿到比一般生高四倍的獎學金,鼓勵他們即使冒著找不到口試委員的危險,也要寫出毛利語博士論文;連一般師範學院也有專門訓練毛利族語教師的課程。這些讓現場族語教師們羨慕的條件和做法,在Harvey博士口中都是被建構的政策,要來挽救毛利大人小孩的母語。

然而,還要挽救就代表根本沒有脫離險境。目前最大的危險是對多數毛利語言使用者或學習者來說,毛利語其實是第二語言,而非第一語言。這個順位差異才是毛利語如何存續的根本。

針對紐西蘭的大洋洲語,Harvey博士的觀察更是不樂觀。

紐西蘭自英國人殖民時期早有零零星星、來自其他太平洋島嶼的移民社群,2001年至2006 年的數據更顯示有增無減。這些兄弟姊妹來自薩摩亞、東加、吐瓦魯、斐濟、庫克島、托克勞等等。相較之下,他們的母國又窮又小,根本無暇關心他們僑居紐西蘭的基本權益,遑論關心所謂的族語發展。

或許是流浪異鄉吧,這些移居紐西蘭的太平洋島民反而很認真地在自家或教會中保存使用母語。紐西蘭政府在各方力量敦促下,好不容易釋出善意,透過太平洋島事務部(Ministry of Pacific Island Affairs)召集專家學者研究討論協商,制定了"太平洋語言架構"(Pacific Languages Framework),願景、原則、預期目標、策略等等都如上圖弄得漂漂亮亮的,絲毫不懷疑這個架構彷彿就是太平洋島語的護身符了。

真的是這樣嗎?連制定太平洋語言架構的專家諮詢委員會主席Afioga Galumalemana Alfred Hunkin(2012,薩摩亞研究專家),都能被逼得在紐西蘭政府對最後拍板定案的架構露出醜態後,憤而離職,因為紐西蘭政府的回應是:"語言當然要保存啊,你自己來吧,我沒有錢"。這樣的誠意想騙誰啊?

Hunkin說:

"I am disillusioned of the repeated platitudes that continue to be trotted out each time by way of plans that have not had much substance nor resources financially or otherwise to make them useful or meaningful. Both the Pasifika Languages Framework of the MPIA [Ministry of Pacific Island Affairs] and the PEP [Pasifika Education Plan] plan by MO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flect no real commitment to policies that commit the Government to using Pasefika languages in the education of our children."(我實在受夠了每一次提出任何計畫總是沒有資源可以支援落實,層出不窮的陳腔濫調。太平洋事務部的太平洋語言架構和教育部的太平洋教育計畫都顯示這個政府根本沒有誠意用太平洋語言教我們的小孩啊。)


討論時,有族語老師問一定要政府幫忙救我們的語言嗎?

Harvey博士回應政府本來就有責任,我們也不應該客氣。而且,不只是政府,語言也是人權議題,站在人的角度,我們都有義務避免一種語言的消失,所以紐西蘭政府當然也不能逃避協助太平洋島語存續的責任。方法上,Harvey博士則不斷重申應該要有一套綜合語言政策(comprehensive language policy),屬於國家層級,且為教育部上層單位執掌的法案,這樣也許才可能有效。

人既然是語言的使用者,族語的存續終究也就會回到個人以及由個人組成的群體身上。師大汪老師說母語不是問題,不需要被檢討,有問題的是大環境的變化,造成族語被忽略或取代的現象,甚至讓人羞於使用族語,這個才是需要被檢討的心病。

回到個人也就是這樣吧。只是恐怕不能等病好了,才來學母語啊。

"Kacalisiyan aken. sakitulu aken ta pinayuwanan. Nu macelauqut aken, qmaungqaung ku vuvu. "   ( I am aboriginal. I want to learn Paiwan. If I am lazy, my fathers and mothers will be crying.)

其實,不論是語言學或英語教學的研究,都有成果顯示如果有很好的母語或基礎語言(foundation language),學習外語就會更快、更容易。這樣說來,是不是也可以當誘因呢?現在英文是強勢語言,如果讓族人相信只要把阿美語、排灣語、布農語、鄒語等學好了,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荷蘭文等就通通不是問題,那還不應該趕緊學?

想起十七世紀的福島人,可以一邊講自己的族語、隔壁部落的族語,彼此交流,又一邊講西班牙語、荷蘭語、福建話、東南亞語和外國人打交道,這樣的語言能力連當時的傳教士都稱奇。我自己想從這個角度回到十七世紀也不是一件壞事啊。

2 comments:

Wayne Chen said...

人既然是語言的使用者
族語的存續終究也就會回到個人以及由個人組成的群體身上。

感謝分享這樣激勵語言傳承的文章
借分享,Thanks

Yedda Palemeq said...

對的事就值得分享,也謝謝你。

Paiwan Every Day 668: pai

pai, kinemnemanga tiamadju tu kemacu tua ljigim nua kakinan.   Free translation : Now, they decided to take their mother's sewing nee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