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2015年台灣原住民族與大陸少數民族發展研討會」,去了俗稱「酒吧一條街」的北京后海喝小酒唱山歌,到了天安門廣場和故宮參觀幾小時,也親眼瞧過「鳥巢」、「水立方」,之後就準備前往此行真正的目的地: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餘萬,將近四十個台灣大,人口卻只多一點。這趟旅程只鎖定第三大都市赤峰市以及赤峰市下的三個旗及兩個區: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蒙族詩人席慕蓉的家鄉)、紅山區及松山區。
以上這些地方加起來還是三個台灣大,將近9萬平方公里,因此在名副其實的「大陸」該趕的路,一點也沒有少掉。
蒙古民謠一定聽得到的主題是草原,到了翁牛特旗烏丹鎮,看到的是一片有綠草、湖水、湖邊箱型旅館的沙漠。
左圖是中國國家3 A級景區的玉龍沙湖,元代成吉思汗四傑之一的封地。
除了欣賞景色、攝影拍照,能做的還有騎駱駝、滑沙、爬沙丘登高、購買周邊紀念品,例如牛角梳、項鍊耳環等飾品。
內蒙古氣溫也有三十,陽光直直地照在皮膚上刺刺的,防曬有必要,但並不濕黏難耐,微風一起,還可算舒適。
一眼望不盡的草原到了克旗便到處都是。
雖然是草原,海拔並不低,平均1,000公尺。阿斯哈圖石林在1,400至1,600公尺之間,北方大山1,700公尺;烏蘭布統草原則平均1,500公尺。
嚮導們說,他們的石林是四分型,六分意,靠想像替石頭們命名;還沒有名字的,則歡迎遊客投稿。
草原上,有牛、有羊、有馬、有敖包、蒙古包和一條一條蜿蜒的道路及河流。
遠遠的盡頭總有高高聳立的山,迷迷濛濛地,顏色說不上來。
前往敖包祭(那塔牧?)當天早上,因為沒有柏油路,換了四輪傳動車在寬闊的草原上奔馳,想像自己和遠方騎在馬背上的男兒,還有一批全力衝刺的駿馬(原來那是敖包祭的賽馬比賽),才真正經歷到什麼叫一望無際。
連開了將近三小時才到湖邊,遠遠看有一圈帳篷、機車、汽車,及一堆堆人群,目的地的敖包祭場還是被看不完的草原包圍。
敖包是蒙古人一塊塊用石頭堆出來的祈禱石堆。敖包祭的時間不定,雨水豐、牧草盛的時候才會辦。
祭典從當天午夜開始,蒙族人拿著祭物到敖包祭祀,天一亮後便是開始其他活動,包括競技型的賽馬、摔跤、射箭比賽,也有商家搭帳棚賣產品。這次沒有見到太多傳統服飾,也許是依敖包祭大小而定。
也在蒙古包裡吃了一餐。
蒙古包裝拆方便,裡面陳設也很簡單。吃飯用的就是三張圓桌及圓桌凳子,門以外的牆面若從北、西、東想像各掛了三幅素描:塞外風景、成吉思汗、狼。都是蒙古的基本元素。
內蒙古的餐桌也總不出幾個基本元素:奶茶(越喝越好喝,可加糖、乳酪調味,也可單喝)、羊肉(水煮而已,真的鮮嫩好吃)、青稞酒。
我相信平常人家應該不是這樣。我們受官方招待,除了蒙古包及蒙古小學的那兩頓午餐,每一餐都在大圓桌享受超過二十道以上的美食美酒,表演團體也餐餐到位。
連聽幾日長調,翁牛特期的女歌手最讓我印象深刻,高亢轉音豐富;連聽幾日呼麥(蒙古族喉音唱腔),巴林右旗的男歌手邊拉馬頭琴邊呼麥,也最讓我印象深刻,那是不容易的音位轉換,十分厲害。
走了一趟,除了看到騰格爾、斯欽朝克圖、烏蘭圖雅等蒙族歌手和音樂人作品中永遠的草原,也發現蒙族人不管是不是執業的,個個會唱歌、喝酒,連接待我們的蒙族人也是一把刷。
雖然內蒙古的主要族群是漢族(有70%以上),蒙文的使用率不算低,常聽到。在城市的蒙族人算雙語;在敖包祭和村寨的小學午餐,看射箭比賽,所有人互相交談的也都是蒙語。
被盛情邀請八月再回去,他們都希望我在屆時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運動大會找到如意郎君,某日早餐時也被赤峰市市長點名看起來像張惠妹......。謝謝大陸少數民族的熱情。
大陸是會再回去的地方,有了這次內蒙古之旅,和少數民族的接觸,那回去的時間也許未定,但再拜訪肯定是了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