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7, 2015

The Columbian Exchange (1972)

This post is about Alfred Crosby's 1972 classic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Praeger).

我手邊這本是由鄭明萱翻譯,貓頭鷹書房慶祝三十周年紀念修訂新版。

讀了粉絲Mann,再回頭讀偶像Crosby,發現那其中的關係果然真的,前者在主題、寫法、觀點、關懷(生態環境)、甚至是語氣,無不有承襲後者的味道。

差異在當粉絲的Mann有:(1)全世界跑透透的田野;(2)增加新的研究資料,例如亞馬遜流域、中南美印地安文明、太平洋物流與中國;(3)修正Crosby自己在2003年再版序中也道了歉的錯誤;(4)深究Crosby沒有著墨的案例(相反地,也不贅述偶像已經談過的馬或梅毒)......等等。

至於粉絲Mann的文字是否比Crosby偶像的原文更平易近人(lay)則無法判斷,因為我讀的是翻譯本,雖然裡頭的人名和地名翻成中文後,讓我馬上落入十里霧中摸不著頭緒我個人還是傾向在筆譯中保留原文的人名及地名,原來熟悉的馬上變不熟悉,很想立即找回原文消除焦慮,我還是可以感覺原著Crosby有時很調皮的口吻(例如性就是現代人不但未肯放棄,而且還一再陷溺的行為),畢竟寫這本書的時候,教授還很年輕。


回到大交換的題目,新舊世界因為哥倫先生的大航行,交換了什麼?(Crosby在書中仍稱美洲大陸為新世界,歐洲大陸為舊世界,所以我在這邊也照用)。

從植物看(摘):
舊:玉蜀黍、馬鈴薯、甘藷、樹薯
新:小麥(做麵包用)、葡萄(釀酒用)

美洲大陸輸出的植物因為產量及營養價值高,再惡劣的土壤還舊都可以活,漸漸成為歐亞非等洲大陸人民的主食,不僅解決幾次大飢荒,還因此促進人口的大幅成長。Crosby說:印地安人作為農人成就斐然,比起其他農民毫不遜色(頁100)。

從動物看(摘):
舊:老鼠
新:豬、牛、羊、馬、貓、狗、雞

西班牙史家Antonio de Herrera y Tordesillas的歷史書記載友人曾經訪問一名印地安人,問他和族人從西班牙人獲得的東西,那一樣最有價值?這名印地安人說馬、蠟燭、油燈...,但是雞蛋最好,又可以生雞,又可以生吃,對老人小孩都很好(頁125)。

從病毒看(摘):
舊:性交型梅毒(雖然還是有空間吵其來源,一再陷溺於性事的歐洲人一樣死一堆)
新:天花、天花、還是天花(印地安人能死的都死了)

從人類社會看:
舊:ㄟ,雖然歐洲人都會帶幾名印地安人回歐洲,但這些人是誰,做了甚麼,有影響嗎?恐怕我們都不會知道
新:非洲人、歐洲人

這一部分基本上不能算交換,而是很單向的移墾與殖民,新世界的印地安文明及社會被嚴重地掠奪,甚至瓦解。

(左圖:Theodore de Bry於1588年的版畫,記述印地安人不堪歐洲人奴役,紛紛以刀刺、喝毒藥、跳崖、上吊等方式自殺。)

Crosby觀察這樣的交換長期下來其實是有害的,終究還是因為人類自私,會為了自我生存而不擇手段,不顧未來。Mann也在1493用了很多過度開發的案例(例如中國山西的黃土高原及菲律賓中部的米梯田)說明了這一點。兩人對生態環境及人類未來發展的關懷是一致的。

用Crosby的話說:哥倫布大交換留給我們的不是一個更豐富多樣的基因池,它反而愈形枯涸貧乏...而這貧乏現象只會有增無減(頁230)。

按照幾個已經發生在植物上的歷史,大面積的單一作物一旦碰上害蟲也會因為抵抗力一樣而死一整片(例如19世紀中葉的愛爾蘭馬鈴薯飢荒),就可以知道這種缺乏多元性的人類社會不只是單調無聊而已,而是對人類存亡的最大挑戰,其實非常危險。

Crosby教授現在高齡84、85了吧。三十年前,他不顧當時美國歷史學界只談政治的氛圍,也要突破自己的歷史訓練的狹隘,拿起自己不一定了解的領域專書(植物、動物、古生物、語言、氣候、醫學),也要把自己的憂慮說出來,果真是語重心長。

他也鼓勵年輕的歷史學者一定要鑽研和歷史完全無關的領域,也一定要有勇氣繼續嘗試文藝復興式的綜合整理,這樣才能建立我們對生命的認識,成為生命史家。這樣的關懷及努力確實值得承襲,我也來當粉絲好了。


No comments:

Paiwan Every Day 668: pai

pai, kinemnemanga tiamadju tu kemacu tua ljigim nua kakinan.   Free translation : Now, they decided to take their mother's sewing nee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