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由美國記者Charles C. Mann撰寫的世界史書,用西元紀年當書名,第一本於2005年出版、2011年再版,叫《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啟示錄》(大陸中信出版翻譯);第二本於2011年出版,叫《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台灣衛城出版翻譯)。
兩本中間隔了對西方世界意義非凡的1492年,據說那一年一位義大利出身的航海家哥倫先生(Colon),在成功要脅取得西班牙皇室贊助下,驅艦橫越大西洋,終於「發現了新大陸」。既然這麼重要,為什麼Mann要跳過這一年?
很簡單,因為有人先寫了,其中最經典的就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榮譽教授Alfred W. Crosby所寫的The Columbian Exchange(《哥倫布大交換》,1972年問世,2003年再版)。這本書提供學者及讀者觀察世界史的全新視野,影響深遠,Mann就是其中一位深受感動的人。
有趣的是,Crosby教授在70s年代完成的《哥倫布大交換》手稿根本沒有出版社想要,他自嘲以為到街上隨便丟,給路人撿到的機率都比較大。倒是Mann這兩本一出,便立即爬上全美暢銷書榜首,佳評如潮。我一邊好奇不知做偶像的如何感想,一邊也明白這並不難解釋,閱讀市場的改變、書寫的方式等等,想想也不一定要在乎,畢竟沒有偶像提出的新論點,Mann也就沒有書寫的基礎。
身為記者的Mann功夫確實做得非常扎實,不僅閱讀很多研究資料,帶著歷史憧憬回到現場,還訪問許多專家,打電話、通email、抓機會聊天、當跟屁蟲,樣樣都來,不但在書裡講了許多哥倫先生到美洲大陸前後的精彩故事,還明明白白交代他的資料來源(尤其是眾多學者)之間的矛盾爭辯、各論點的發展以及無法解決的疑惑。
他說,自己寫這兩本書的目的不在提出新論點,而是用一般人的語言(in lay terms)掐住學者往往過於隱晦、讓人不好消化的術語,將許多已經被研究出來的世界史知識呈現出來,尤其要呈現―這點對我而言是有點美國中心―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西半球的地位其實和東半球一樣有趣且重要。
the larger aims of this book: to explain in lay terms [tweak academics for their earnestly opaque language, p. 375] researchers' increasing recognition that the Western Hemisphere played a role in the human story just as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as that of the Eastern Hemisphere (1491, p. 398)
是那些和世界史相關的知識呢?
以第一本1491為例,Mann就是非常不滿為什麼兒子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印地安人,竟然和他在二十年前上課時一樣刻板?!
[1492年以前,美洲大陸的印地安人]
有多少人?-100萬;
從哪裡來?-跨過白令海峽;
何時來?-約1萬5,000年前;
生活型態?- 石器時代的打獵及採集民族,幾百年來在廣大的美洲大陸為找食物遊來牧去,等待歐洲人白馬王子出現,拯救他們。
所以他寫1491,強調很多新的研究已經指出:1492年以前的美洲印地安人其實更多、來的時間更早、社會組織更複雜、文化水平發展更比大家想像了還要高!
有多少人?-光墨西哥中部就有500到1,000萬,整個西半球可能高達4,000萬;
從哪裡來?-跨過白令海峽、橫越太平洋;
何時來?-約2、3萬年前;
生活型態?- 美洲印第安人有發明書寫系統、輪子、農耕技巧高超,培育出影響全世界的棉花、玉蜀黍、馬鈴薯,絕對不只是遊來牧去,反而非常會善用土地及自然,打造屬於他們的生活伊甸園,現祕魯境內的Wari文明就是一個例子。
換句話說,哥倫先生不是發現空空如也的新大陸,那兒已經存在許多印地安社會及文明,而這些原住民社會的起源及複雜度都不晚於或亞於一般熟悉的世界古文明,如中國、埃及和中東兩河流域。哥倫先生的新大陸其實是舊大陸。
不過,哥倫先生拜訪後,這個世界就瓦解了,為了資源的殖民掠奪是其中一部分,以病毒、蚊蟲為傳播媒介的疾病才是真正的殺手。
諷刺的是,美洲舊大陸社會的死亡卻是見證世界新秩序的出生。
在1493,Mann走出美洲,隨著菸草先到歐洲,再隨著銀磚到亞洲,花了很大篇幅談跨太平洋的物流及全球貿易的開始(這一部分可以聯想Vermeer's Hat)。最後,他回到了美洲大陸,著墨的是歐洲國家為取得足夠的人力,大量從非洲帶進黑人奴隸,使得原以印地安原住民為人口大宗的美洲大陸,一度變成了另一個非洲。
不堪被欺負的印地安人和不願意當奴隸的非洲黑人相遇,互相取暖結合,尤其在中南美洲各地,以追求自由為名建立許多大小不等的maroon polities(逃亡政體),挑戰對抗歐洲殖民者,不成功被殲滅的有,成功堅持下來,代代等到奴隸制度被廢除,而終於成為自由之身的也有,儘管自由之後面臨的生存挑戰一樣艱鉅。
要說Mann這兩本書的好,那就是他確實達到他當初寫書的目的了吧。
一來,是用了很多新資料反轉世界史的印象,原住民社會比一般人想像的更高深,殖民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他提到了很多印地安社會及人物,不正是為所謂沒有歷史的人寫了歷史了嗎?
二來,是真的用非常好讀且貼近時代的英文(學到好多笨蛋傻子粗人,例如goon、dupe、yahoo),將歷史科學普及化了,他畢竟是記者,用報導文學的筆吻寫歷史,還附上很多照片、地圖及表格,確實很對讀者的胃口。
唯一麻煩的是,我讀了他兩本,變得更想讀其他人二、三十本,真是有完沒完啊,其他領域和題目都是看機會做做,但歷史著實是一輩子的情人。
To herstory, that makes my house, and is my home.
(以上改寫自Mann的說法,他把1491獻給坐在隔壁辦公室、像藍天一樣晴朗的人;1493則獻給幫他顧家,也是他一輩子歸宿的女人。Isn't that so swee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